心中母亲重千钧:《妈妈:我想对您说》一文发表后的反响-德孝情感-德孝中华周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德孝情感 >> 内容

心中母亲重千钧:《妈妈:我想对您说》一文发表后的反响

时间:2022/4/23 6:35:22 点击:

  核心提示: 文/李佩山 妈妈在趵突泉公园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母爱重如山,儿女记心间。 慈母虽远去,犹如在眼前。 勤俭操持家,辛劳无怨言。 美德传承久,后辈永怀念。...

文/李佩山

       580×394

妈妈在趵突泉公园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母爱重如山,儿女记心间。

  慈母虽远去,犹如在眼前。

  勤俭操持家,辛劳无怨言。

  美德传承久,后辈永怀念。

  向平凡而伟大、勤劳又善良的母亲致敬!

  以上是网友娄纪领读完《妈妈:我想对您说》一文后,留下的如此感言。

  我撰写的怀念母亲的文章《妈妈:我想对您说》在本网、新华网、今日头条、河南党建网、今日报道网、铁道兵战友网和《经济日报》《人民铁道》报以及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发表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一些共鸣和反响。  

580×580 

陈玉莲

  原铁道兵四师医院军医陈玉莲 佩山晚上好!刚躺下,就在战友群里看到你怀念母亲的文章。你写的真是太好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说出了我们每个儿女的心里话。

  我母亲也是1995年去世。临终前, 我匆匆赶回老家,却未能来得及跟她一句话,她就永远地离开了这成了我一辈子遗憾。多少年了,我总觉得妈还活着,她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我的眼前……

  每年清明节我都很想念妈妈,总是一个劲地流泪,老觉得对不起老人家。当年,不论是在部队,还是兵转工以后,我一直在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少有时间为妈妈尽孝,尽到做女儿的责任,更没报答她老人家的养育之恩。子欲养而亲不待,天下最不能等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

  难怪作家毕淑敏说:“每个孩子都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有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都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现在,我心里特别难受,深深地感到愧疚,实在说不下去……

580×539 

刘桂萍和妈妈在一起

《中铁建设》报原主编刘桂萍 看到文友李佩山的怀念妈妈的文章,就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妈妈。她作者的妈妈一样,都是一位善的老人,也是刚把儿女们都拉扯大,还来得及享福,就撒手人寰那年,她才59岁。看到深爱的妈妈突然离世,我当时经受不了这种打击,便一度产生轻生的念头过了好长时间,我慢慢地恢复过来,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有时我想:今天的老人,就是明天的自己;今天我们对老人的态度,就是明天孩子对我们的态度。我们做子女的,应当体谅父母的艰辛,感受父母的情绪,尊重父母的选择,包容父母的不尽完美。

  正因为父母太疼爱我们,怕我们天冷了着凉,怕我们不按时吃饭,怕我们外出路上不安全,所以才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唠叨。只有等到有一天,我们为人父母时,将这种唠叨遗传,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现在,我真想叫一声: 妈妈,请再唠叨我一次吧!

580×764 

张树荣

  网友张荣的留言:佩山同志怀念母亲的文章,看得我悲从心生,泪眼婆娑。我感同身受,不由得想起自己的母亲我的母亲像作者母亲一样,一生从没有住过医院,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住院,就再也没有回来更没有说一句话。32年了,我至今不能忘怀文章促使我更思念她,我心中伟大的母亲!

  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把母亲一生的善良勤劳,吃苦受累,含辛茹苦,竭尽全力养育子女的不易,淋漓尽致地展现给了读者,让我们每个人都很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的双亲,真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母亲,这个伟大光辉慈祥善良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清晰可见,熠熠生辉,他充满了对母亲的怀念感恩追悔和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悲伤。在读者看来,她作者的母亲,而且就像是所有人的亲娘,这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文章的每句话,每个情节,每个故事,都直接击中了读者对母亲思念的神经,又有身临其境之感。让人心灵震撼!使浑身颤抖!叫人热泪盈眶!我一口气读完还欲罢不能,回过头来还想再次重读……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概莫例外。但是,作为儿子,亲艰辛生记述下来在人世间千古流传,子孙后代也能从看到祖辈的艰辛和不易,这真可谓是一种最好的纪念方式,值得人们学习、借鉴和推广!

580×580 

李武兵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总政退休干部李武兵《妈妈:我想告诉您》一文朴实生动,感人至深这是教育子孙后代难得的教材,也是寄往天堂、献给母亲最好的礼物……

  中铁十四局集团铁二代员工张燕 看了《妈妈:我想告诉您》这篇文章,我禁不住模糊了双眼。奶奶面容慈祥,和蔼可亲,为人朴实。她一生辛劳,省吃俭用抚养你们五个子女,长大成材真不容易。但她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母爱真是太伟大了。让人懊恼的是,父母老去的脚步,永远有我们跟不上的距离。我衷心地祝愿奶奶在天国得到永生和幸福

580×736 

张燕

  山东老年大学老师孙禄雲 读了《妈妈:我想告诉您》,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她是一位平凡的慈母,具有伟大的品格。用慈爱培养了晩辈的善良,用勤劳培养了晚辈的奉献,用坚强培养了晚辈的担当

  家乡老邻居、从小和我一起长大的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河南油田油气田开发专业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孔柏岭 佩山弟:母爱如海,终身难忘;珍惜当下,致以哀思。是一篇真实感人的力作发自肺腑自然动。读着读着,眼前竟浮现出婶子当年在田间动、辛勤奔波的身影……

580×434 

孔祥芝和小孙子

  河南省兰考县老家的宗家对门邻居、小学高级教师孔祥芝 老奶奶勤劳善良,艰苦朴素,和蔼可亲。我总感到她未走远,她慈祥就好像在我们的眼前。她永远活在我们大家的心中

  兰考县财政局干部陈广书 看过《妈妈:我想告诉您》后,我深深地被文章的内容所感动,久久不能从走出来。一位祥的亲似在眼前,她有着博大胸怀勤俭持家拉扯子含辛茹苦,怎不令为之容!而子女们反哺为母的孝道无微不至,把母亲的音容笑貌、点点滴滴的恩情刻在心中,再形象生动地传播出去,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正能量吗! 

580×696 

  陈广书

  兰考县军转干部、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孔令气《孝经》指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作者通过《妈妈:我想告诉您》这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以自己多年的言行,为当今社会的年青一代,树立了孝老爱亲的楷模。 

  我和《妈妈:我想告诉您》文章的作者是近老乡。老人健在时,他们子女陪伴搀扶,游览了祖国的许多名胜古迹;老人患病期间,他们子女日夜守护在身旁,精心照顾生活起居;老人去世后,他们则按照家乡风俗,进行祭奠纪念。尤其是为怀念父母的恩惠,弘扬老人家的美德,作者以炽热、细腻、深沉的情感,先后撰写多篇怀念父母的文章,被全国众多知名网站和报刊选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这既告慰了父母的在天之灵,也为家乡兰考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增添了光彩!

580×580 

孔令气

  中铁二十五局集团党委宣传部长刘长彬 我看到李佩山老师发表的怀念母亲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对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时,为母亲做完检查的那位医生,示意我随她来到医生办公室,神情严肃地对我说:“你母亲患的是大面积脑梗塞,处于深度昏迷状态,病情非常危险,要抓紧做好后事准备。”我再也控制不住了,哭着向医生恳求:“……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请您作百分之百的努力;能保住我母亲的命,哪怕是倾家荡产,我也心甘情愿;就是瘫痪了,我也愿意侍候她10年、20……”

  这是怎样的一种人间大爱啊!我似乎看到了作者绝望哀求的眼神,听到了他悲痛欲绝的哭声,体察到了他极度焦虑的心情。虽然,最终也未能挽回母亲的生命,但他的爱是那样的真挚、情是那样的感人……

580×386 

刘长彬

  原铁道兵一师军医王慕习 佩山战友:仔细品读了你的文章《妈妈:我想告诉您》,深深地感动了我的心。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情、爱戴和感恩,情,十分感人!

  老母亲的身体,向来无大恙。然而,19955月间突患重病,令你始料不及,所幸你陪伴她最后的一段时光,尽了床前之孝。尽管如此,她老人家最终却没能和你说上一句话,这应该是你最大的遗憾和心痛。母亲从昏迷中第一次醒来时,已丧失了语言功能,嘴唇蠕动却发不出一点声音,见你趴在她身边,用唯一还能动弹的右手从内衣兜里掏出来一卷钱硬塞给你的那一幕最为动人,实在是催人泪下,令人心碎。她老人家弥留之际短暂清醒时的这一举动非同寻常,是母子情深的真切表达,是对你平时一片孝心的肯定和褒奖。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他(她)们把整个世界都无私了子女,却将子女的点点回馈牢记心中。你母亲那一时刻的那一举动,肯定是你感动不已的心灵深处,留下的念想和记忆也一定是刻骨铭心的。

  你母亲出身寒,在苦水里泡大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她老人家同你父亲一起拉扯你姊妹五个长大,还供你们读书上学都在10年以上,这很了不起啊!谨此,谁能知道她为你们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尤其是在你姊妹生病时,又有谁能知道她为你们担了多少心,熬了多少夜,遭了多少罪?你用含辛茹苦、尽心真是再贴切不过了,母亲的真实写照!

580×850 

王慕习

  你母亲一位普通的农,没有豪言壮举,但平凡而伟大。说她平凡,是因为她和无数的母亲一样,所做的一切都是人们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事情;说她伟大,是因为她集优良的传统美德于一身,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和全部的情都毫无保留奉献给了她的子女和你们这个家庭。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你姊妹们的出人头地和家庭兴旺,这样的母亲不就是伟大吗!

  母亲恩情深似海。没有母亲的养育,哪来我们的今生;没有母亲的关爱呵护、无私奉献和艰辛付出,哪来我们今天这光鲜体面的生活。母亲去世20多年了,你仍然念念不忘她老人家的恩德,回忆往事,如数家珍。这是难能可贵的,需要有一颗感恩之心。不忘本,懂感恩,这既是优良的传统,也是做人的根本。倘若她老人家在天之灵有知,一定会无比欣慰、含笑于九泉的!

作者:李佩山 来源:百姓中国周刊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工作指导 | 周刊荣誉 | 德孝基金 | 联盟派驻 | 志愿申请 | 志愿查询 | 德孝小记 | 驾驶查询 | 德孝记者 | 人员查询 | 基金人员 | 讲师查询 | 荣誉讲师 | 青年讲师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院  邮编:100733  电话:010-65365235   京ICP备2021002118号   京ICP备2021002178号
    网络文化增值信息服务许可编号:文信京[2009]09128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字第12031号   投搞箱:dxzhzk@163.com  法律顾问 北京泽永律师事务所主任
版权所有 德孝中华周刊所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德孝中华周刊》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经本网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站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