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中华周刊推荐:历史上的原阳好人故事-德孝故事-德孝中华周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德孝故事 >> 内容

德孝中华周刊推荐:历史上的原阳好人故事

时间:2022/12/15 17:15:45 点击:

  核心提示: 文/张帆 在中国人文历史的长河中,也总是不乏原阳人的忠孝节义故事。这些有关原阳人的好人故事,温润滋养着一代代原阳人,从古至今,秉持勤劳善良、急公好义的美德,并赋予其时代意义,传承不衰。 一、张苍:父事王陵不忘恩 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中载:“张丞相苍者,阳武人也……张苍德王陵。王陵者,安国侯也...

/张帆

 在中国人文历史的长河中,也总是不乏原阳人的忠孝节义故事。这些有关原阳人的好人故事,温润滋养着一代代原阳人,从古至今,秉持勤劳善良、急公好义的美德,并赋予其时代意义,传承不衰。

 一、张苍:父事王陵不忘恩

 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中载:“张丞相苍者,阳武人也……张苍德王陵。王陵者,安国侯也。及苍贵,常父事王陵。陵死后,苍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后敢归家。”

 原来,张苍本是秦朝御史,因对秦暴政不满,经常抨击朝政,皇帝想治他的罪而逃回家。刘邦攻占原阳后,张苍又随刘邦转战南阳,因自作主张而违反军纪。在处斩张苍时,监斩官王陵看到张苍赤身裸体趴在砧板上,身材魁梧,皮肤白皙,是一个美男子,就动了恻隐之心,向刘邦求情放了张苍。张苍被赦免死罪后,从此严守法纪,工作勤勉。

 张苍知恩图报,从此视王陵如同父亲。王陵死后,张苍已官拜丞相之职,但他还是像侍奉亲母一样侍奉王陵夫人。休假时,张苍一大早穿戴洗漱完毕后,带上美食佳肴去看望王陵夫人,向她请安问候,看着她吃完饭后,才敢回家。

 由于张苍家风淳厚,子贤孙孝,张苍活了104岁而终。

 二、韦嗣立:解衣请代展美德

 在《旧唐书·韦思谦传》中,有一则关于韦嗣立解衣请代的故事。

 韦思谦是唐代原阳人。他有两个儿子,长子韦承庆,次子韦嗣立,二人是同父异母兄弟。韦嗣立自小就对哥哥韦承庆很尊敬,但他生母却看韦承庆不顺眼,总是对韦承庆棍棒相加。韦嗣立看到母亲打哥哥时,就解下衣服代哥哥受罚。他母亲不肯,韦嗣立就自罚自身。久而久之,母亲开始体谅兄弟二人的感情,就不再体罚韦承庆了,渐渐地待韦承庆视如己出。韦承庆也更加孝敬自己的继母。

 史载,韦思谦、韦承庆、韦嗣立先后做过宰相。人称“一门三相”。

 三、大宾:礼仪之乡传佳话

 原阳自古乃礼仪之邦。有一则关于大宾村的古代故事传颂至今。元朝末期,中原大地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到了明初,河南等地人口大量锐减。朱元璋开国初年,百废待兴,其首要任务就是向中原地带迁居人口。正是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从当时富甲一方的山西省迁往黄河下游的冀、鲁、豫以及两淮之间的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很多移民,这就是人尽皆知的“洪洞移民”。在这次移民活动中,原阳县大宾村所在地也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人家。数年之后,这家主人的一位秀才朋友远道而来看望他,本人并不在家,其妻招待。因家庭贫寒, 其妻只得把空酒壶放置桌上,让朋友稍候,自己出去剪掉头发,再去换来美酒待客。朋友很受感动,临别赠言:“ 空壶留故友,剪发待宾朋。”于是一段感人的故事就此发生,穿越数百年之后流传至今。此村取名“待宾”,因“待”、“大”同音,后来该村演变为“大宾”,即今日的原阳县大宾村。

 四、阎邦宁:一布度二命

 在《原阳县志》中,有一则“阎邦宁一布度二命”的故事。

 阎邦宁是明朝时期原阳人。在他还未考中进士前,一直在家刻苦读书。有一年,他要去开封乡试,由于家境贫寒,没有路费,只得带了两匹布作为川资。在他即将渡黄河时,看到一个妇女手抱婴儿哭着要跳黄河。阎邦宁急忙拉住以问究竟。原来,这妇女是去卖布为婆母治病,却不想半路上被贼人偷了去。空手回家因害怕丈夫责难,就选择要投河自尽。阎邦宁听后,就把自己的一匹布给了妇女,劝她回家好好生活,自己就渡过黄河前往开封赶考去了。夜晚,阎邦宁住在旅店正迷迷糊糊地睡觉,忽听空中有人高喊:“解元阎邦宁,一布度二命。”阎邦宁醒后痴痴发呆,不得而解。过了一段时间,榜示出来了,阎邦宁果然高中解元。那日,报喜人快马加鞭,从开封前来报喜,由于人急马快,一路奔波,不想快跑到阎邦宁家门口时,马却被累死了。报喜人手拿马铃,打听着来到阎邦宁家,却见他家徒四壁,空无一物,不禁大失所望,随手把马铃摔在了门口的石磙上,饭也没吃成,悻悻而去。后有民谚曰:“解元阎邦宁,一布度二命。跑死报子马,摔碎鹅蛋铃。”

 阎邦宁后来官至山西按察使。

 五、原阳县志:其它历代好人故事

  原阳县历史悠久。自秦置阳武县到1950年阳武县、原武县合并为原阳县,这两千多年的置县史中,可以说是忠孝节义的好人故事层出不穷,但可惜大多都已淹没在了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自明有志始,才又记录了一些雪泥鸿爪,但已远不及其万一。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县志记载中的好人故事虽不乏一些愚忠愚孝思想,但毕竟也有可取之处,在此我们将予以批判性汲取。

(一)《阳武县志》中的好人故事

 明嘉靖六年(1527)《阳武县志》:

 ◎北宋时彦,父亲是郑州牙校,吏部派遣押送物资到成都,妻子让他带上白金百两。父亲到成都办完公差后,上街见经纪人时看到一年轻貌美女子在自卖自身,就上前询问情况。女子哭诉说,父亲本是一个州衙里的属官,死在任上,母女没有钱办理丧事和买棺归乡。时彦父亲悲伤不已,就带上钱和女子见到她的母亲,帮助她们母女返乡,一路上照顾她们和部下一样,一直到家帮助母女办完丧事才返回郑州。   

 后来,时彦高中状元,官至吏部尚书。

 ◎北宋李穆,极尽孝道,喜欢奖掖后进。后官至参知政事,即副宰相。李穆弟李肃、子李惟简,都很有作为。

 明万历十九年(1591)《阳武县志》:

 ◎唐代时惠旬,天性纯孝。母亲有病无法行动,他日夜伺候,吃饭喝药都先品尝,衣不解带达五年之久。后来母亲痊愈了,人们都惊奇说是个奇迹。后来朝廷也听说此事,就下诏予以表彰,还令有关部门及时慰问。

 ◎元末明初高仲德,少年丧父,长大后到长兴经商。正值元末战乱之时,母亲走失。他就携款去河北寻找母亲,并一路呼唤不止。碰巧一商人从乐亭带着他母亲的书信过来,于是他跋涉千里把母亲找了回来。人们都说这是孝心感动了上天。洪武初年,他以孝廉被朝廷授予盐运副使。

 ◎萧盛,天性笃孝。七岁时母亲去世,乡邻们都惊奇于他的痛哭声如同大人。他长大后好学重礼。父亲与继母相继离世,他在墓边守孝三年,种的柏树好似森林,封的墓地就像山丘。村人们都惊讶于狗和青蛇也来与他作伴。知县听说后,为萧盛树碑立传,并增了刻有“孝行”的匾额。后来萧盛任职通州,视国如家,爱民如子。

 ◎马錡,弟弟早亡,丢下一子还在襁褓之中。他父母怜惜孙子,哀痛不已。夫妻二人就劝父母说:“放心吧,我们一定把侄子养大成人,像亲儿子一样对待。”侄子年长些就供他上学,成人后,就让侄子和儿子平分家产。后来县令听说事迹,为马錡赠送了“子侄均业”的匾额予以表彰。

 ◎赵应聘,嘉靖三十二年黄河决口,冲断了南关的古道,行人多有不便,他就自己捐资雇人修了道路。南门外有义冢四亩,他捐买棺材三百多口。县里赠扁予以表彰。万历四十年,大水又把以前修的道路冲毁,他的儿子赵明儒又捐资雇人重修。县里又赠扁“父子同功”以示褒奖。

 ◎王守正,一天在干农活时,拾到一袋白金。知道是行人遗失于此,就边干活边等人。一会儿有人哭着来找。他问过后知道失主是光化人,叫吴守中,因父亲做粮官时粮库亏空犯事,就变卖家产予以赔偿,在此方便时遗忘在了这里。王守正于是就悉数归还失主。失主感激,要给他一半表示感谢,他坚辞不收。县里知道后,赠了“拾金还主”的匾额以示表彰。

 ◎王尚宾,县里修缮学校并建奎楼时,捐白金一百二十两,又捐金创建乡贤祠和名宦祠,两院学道予以嘉奖。

 康熙二十九年(1690)《阳武县志》:

 ◎朱大州,对母亲极孝。与哥哥分家时,让田数顷。大饥荒时,人多饥寒,他捐物捐粮予以救济,三年不停。官府赠扁“葛天遗孑”。

 乾隆九年增修《阳武县志》:

 ◎费芳玉、费芳金兄弟,对父母极孝。崇祯十三年大饥荒,人们逃亡过半。正赶上父亲病重,兄弟二人进食喂药,一刻也不离开,使得父亲痊愈。母亲瘫痪在床,二兄弟精心照看了三十四年。兄弟一直没有分家,难能可贵。

 ◎张尊性,为人诚实仗义。长垣人朱贵宇在此卖书为业,后来回家后病故,妻子无依无靠来到这里讨饭,张尊性就给了她房屋两间和一些衣物粮食。等到朱贵宇的儿子长大成人,又给儿子娶了亲,至今人丁兴旺。这都是拜张尊性所赐!舅舅朱梦麟无子,张尊性接到家里奉养三十年,养老送终。远族张丛有田四顷多,被河水淹没,无法交税,举家逃亡,张尊性就卖了自家的田产为他交税。张尊性死后,人们仰慕他的德行,很多人都来为他送行。官府在他家门庭挂上了“令闻不已”的牌匾。

 ◎梁瑛,康熙二十九年大饥荒,流民载道,他捐谷一百石救民。巡抚为其赠扁“义浃乡党”。

 ◎马蕴生,康熙二十九年大饥荒,县里煮粥赈灾,他捐谷五十石。县令为其赠扁“闾阎仰赖”。

 ◎王廷钰,为人乐善好施。有一年大饥荒,村里有二十多户揭不开锅,他悉数救助,让人渡过了难关。太平镇南部地势低洼,一到下雨天道路无法行走,他就自费雇人进行了维修。乾隆五年,巡抚给他家门挂扁“善为国纪”。

 ◎国学生张韬,乐善好施。辉县人侯正在荒年携家逃难,路过家门口时,张韬见其可怜,就资助柴米银两让其归家。又有穷人赵光喜没有饭吃,到张韬家乞讨,张韬就送他粟米救急。康熙六十年、六十一年,黄河发水淹没了不少村庄,米价上涨,张韬施舍上百石杂粮赈灾。凡无依无靠或病死者,他又施舍棉被和棺材不计其数。远近的人们都赞扬他的义举,官府赠以“孝友乐施”的锦旗。

(二)《原武县志》中的好人故事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原武县志·节孝》:

 ◎杨义清,元朝至正(13411370)年间,他奉诏开仓赈灾,受到朝廷表彰。

 ◎孔彰,秀才时就有大志。朝廷选拔贡生,他让贤于娄观。后来朝廷再次选贡时才被录取,任职亳州同知。

 清顺治十五年(1658)《原武县志·节义》:

 ◎尹崇宪,非常孝顺,家里极贫困,自己吃的很粗劣,但让父母吃的却很好。父母死后,他在墓地结庐守孝三年,早晚祭奠,视死如生,最后自己竟死于庐内。

 ◎杨端,家有巨财,为人仗义。大荒之年,老百姓缴不起税,卖儿卖女都没有人要。杨端怜悯百姓,就出银数百两代缴,补上了县里的窟窿。县令感念他的义举,承诺以后还他,杨端坚辞不收,说:还是多可怜一下咱们的父老乡亲吧!

 康熙二十九年(1690)《原武县志·孝义》:

 ◎王加桢,平素正直,为人慷慨。康熙二十二年大饥荒,原武县煮粥赈灾,他捐银三十余两,捐米二十石,救活了不少百姓。城东有九亩漏泽园,有人耕种,他用赎金赎回,说:我宁愿赔钱赎回,也不忍残及枯骨。老百姓的赞誉声传到了县衙,县令就到府上挂牌匾予以表彰。

 ◎张景春,平素慷慨正直,家里虽然也不富裕,但每逢义举,从不吝啬。嘉靖十四年,县学明伦堂即将坍塌,县令心急如焚,感伤没有人带头捐款抢修。张景春就首捐三十两。学宫抢修完毕,县令感念义举,在学宫中把捐款的人名勒扁表彰。

 ◎生员薛士奇,对待父母至亲至孝,从不违逆。父母双亡后,对待祖父母也是极尽孝道。县令知道后予以表彰,给他家挂上了“父子冠冕人伦”的牌匾。第二年大灾荒,他又赡养三族,使人没有饿死。他的族人生员薛震家里穷,他就收抚孀孤,三十年如一日。他倡修学校,带头捐银十五两,学宫碑记其首功。

 ◎薛萃芳,十岁丧父,继母对他很苛刻,但他却待继母如生母,依然孝敬。大饥荒之年,他也竭力让继母不缺吃穿,人们都夸赞他的孝心。

 乾隆十二年(1747)《原武县志·孝义》:

 ◎廪生薛钰,平素至孝。父亲去世后,为让母亲高兴,六十多岁的他已是满脸花白胡须,却还在母亲面前作婴儿戏嬉状。他的哥哥在武安任司训,死于任上。时逢水患,家也可能朝夕不保,但他还是义无反顾,星夜赶路,到武安把嫂侄带回了家。县令请示上级对他的义举进行了嘉奖。

 ◎监生娄继勋,十岁丧父。对母至孝。他性格豪放慷慨,家族中婚丧嫁娶,很多家都得过他的资助。母亲去世后,他在坟前结庐守孝三年,冬夏无阻。可惜年方三十就去世了,人称“娄孝子”。

 及此,我也只是把原阳县志中较具典型意义的人物事迹作以简要概述,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因极具封建迷信色彩未予以辑录。在此,我认为,对待古人的忠孝节义,我们一定要一分为二看问题,汲取精华,摈弃糟粕,借鉴其时代进步意义,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美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聚焦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一主线,全力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作者:张帆 录入:dxhebeiczhou 来源:德孝中华周刊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工作指导 | 周刊荣誉 | 德孝基金 | 联盟派驻 | 志愿申请 | 志愿查询 | 德孝小记 | 驾驶查询 | 德孝记者 | 人员查询 | 基金人员 | 讲师查询 | 荣誉讲师 | 青年讲师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院  邮编:100733  电话:010-65365235   京ICP备2021002118号   京ICP备2021002178号
    网络文化增值信息服务许可编号:文信京[2009]09128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字第12031号   投搞箱:dxzhzk@163.com  法律顾问 北京泽永律师事务所主任
版权所有 德孝中华周刊所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德孝中华周刊》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经本网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站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