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中国周刊》河北沧州讯(杨金丽)5月25日,园博园开园前一天,韩焕峰又一次来到这里。步入沧趣园中的凝翠楼,环视“运河古韵 美丽沧州”沧州名胜百印展中的104方篆刻作品,他像一个即将走上高考考场的学生,最后一次认真地审视、再审视,唯恐疏忽任何一个细节。
这位76岁、满头银发、说话粗声大嗓的老人,其实是个“细节控”。每一次布展,大到作品的摆放顺序和位置、投射的灯光,小到一个曲别针、一张小纸片,他都不厌其烦、一遍遍地仔细核对。其实,他不是布展人,而是篆刻家。一柄刀、一方石,他以满腔热忱投身于篆刻事业,50年时光流转,他从一个农民到篆刻艺术家,从小学文化到正高职称研究馆员,从“瓦斋”到央视,从“沧海”到“西泠”,从沧州到全国,又从国内到国外……一生印,一世情,半个世纪,他刻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篆刻,是他的饭碗、立身之本,更是事业追求、生命所好。金石,是他的皮骨、精神气质,更是奋进之矢、一生所系。
那些见证了中国大事件的印
说起这次园博园展出的“沧州名胜百印展”,韩焕峰感叹:中国篆刻与大运河一样,同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篆刻的方式献礼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沧海印社社长,多年来,他带领大家用治印的方式,见证了很多大事件——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韩焕峰联合8位篆刻家,发起“治中国印 扬冠军名”的活动。60方“冠军印”见证着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同年,“神七”发射升空,韩焕峰与印社二名社员的作品,搭载“神七”遨游太空。还是这一年,他的篆刻作品受邀参加上海世博会。2016年,“G20国际峰会”在杭州召开,20国国家元首齐聚杭州。韩焕峰应邀为南非总统治“祖马”印,作为国礼相赠。
此外,沧海印社还分别于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举办相关命题篆刻作品展。早在1991年,他们就把“全国印社篆刻联展”引进沧州……在韩焕峰手中,“小众”的篆刻,在社会上一次次激荡人们的心旌。鲜为人知的是,每一次重要活动的背后,韩焕峰都有一段难忘的心路历程。2008年8月8日笫29届奥运会在北京开幕,他与社友准备好了为中国冠篆刻名印和奥运会主题口号印一切准备就绪。谁知8月3日,他的夫人忽然因病辞世。8月4日还在治丧期间,他就离家来到印社,强忍丧妻之痛,完成了奥运主题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篆刻创作。未误6日见报。后来,他应邀携“冠军印”走进央视《鉴宝》栏目,回忆当时的创作情景,潸然泪下:“老伴儿生前支持我,我这样做是对她最好的怀念。”这次为沧州名胜治印,集合了60位篆刻家的104方作品。所有资料的搜集,是他;所有石料的选购,还是他。既要和篆刻家们商讨治印之法,还要挨个给大家邮寄石料、收回作品、汇集制作成展品……繁琐处难以尽言。沧海印社每年都搞篆刻展。人们想不到,开幕式上神采飞扬的韩社长,其实就是布展时,随时骑上电动车,去调整展牌、购买各种所需时物件的七旬老人。问他:以今时今日在篆刻界的地位,为什么还甘于做这些繁琐的事情?他答:我是社长,没有屈和怨,就得负起责任。印社就像我的孩子,不但不能丢弃,还要用心去呵护。
韩焕峰(左)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篆刻作品展,受到当时的新加坡总统(右)接见。
一辈子都研究不透的篆刻
沧海印社有办公室,里面摆满了各种奖杯、照片和书籍。“国”字头的奖杯很多,有印社的,更多是韩焕峰自己的。照片中有一张是他应邀参加在新加坡办“第七届国际书法交流展”开幕时,当时的新加坡总统纳丹接见他时的合影。听他说有专门治印的地方,记者提出去看看。“又破又小呀。”他边说,边带我穿过一条长长的窄巷,来到一栋斑驳的老楼前:“就是这里,我家旧居。”他熟悉地进楼、拿钥匙开锁。那扇同样斑驳的老门打开,迎门一张大书案,占了小厅的二分之一,上面的毛毡也是破旧的,重叠着一层层的墨迹。这是20世纪80年代的老旧楼房,大约50平方米左右。其中一间是书房,走进去,记者一下子惊住了。桌子上、柜子上竟然贴满了各种大小不一他刻过的印蜕。红色的印花层层叠叠,煞是耀眼。
他笑了:“篆刻可了不得,一辈子都研究不透呀!”笑起来的那一刻,他身上散发着一种自在的气息。他坐下来,拧亮了书桌上的台灯,很自然地拿起刻刀——看得出,他好想马上刻一方印。这么多年,他和他的象外作品定进过大会堂、央视演播厅,也去过新加坡、日本,在韩国参加了“第二届国际篆刻艺术大展”。但是,只有这个陋室,才是他的艺术天地。来到这里,自然而然地屏蔽了外界的纷扰,他能一瞬间回归心灵,回归创作的自由,回归艺术本身。在脱落了墙皮的墙壁上,挂着已故著名书法大家黄绮为他题写两个大字“瓦斋”。我忽然想起作家闻章写给他的那篇《瓦翁赋》:“渤海之尾,运河以东,村稀洼大,黄菜红荆。农家子弟,韩氏后生,厄年失怙,曾作牧童……偷日偷月,惟勤惟恭,以瓦当石,以鱼作龙。人笑我痴,讥我庸,痴颠如我,如鹏待风黄骅周西村,当那个从小失去双亲、继而失学的少年,因缘巧合下,用修脚刀刻下他人生第一方印章的时候,其实也为自己刻下了一生追求的方向。买不起石料,他就以砖瓦代石,操刀雕琢,如痴如醉……没人知道,他用坏了多少刻刀和砖瓦,寻觅过多少古庙碑林下过多少苦功、笨功……这一干,就是多半辈子。
公益背后是慷慨豁达的心胸
76岁的韩焕峰,握了大半生刻刀,和各种各样的石头瓦块打了大半生交道。刀锋石气也深深影响了他的性格。坚韧、顽强、耿直、豪放、爱心、热肠,这些品质刻进了他的骨髓。不完全统计,韩焕峰这些年为公益活动及印社开支拿出了100多万元。扶贫、助残、支教、义卖、支援地震灾区等,常能看见他捐资的身影。十几年前,他义务为捷地御碑苑大运河碑廊刻了一吨半巨印“人智河清”,放置在大运河旁,成为一道人文景观。作为西泠印社理事,2021年10月,他参加“西泠印社公益行”活动,将自己参展的5幅书法两方印,无偿捐赠给陕西省榆林市档案馆。
前不久,他亲自策划并捐资6万元,为母校黄骅市周青庄小学捐赠“校史碑”一通。“校史碑”正文1200字,他以四言韵文写成,概括了学校73年历史,表达了对母校的一片深情。这通碑重达11吨,石碑制作完成后,他又雇车将石碑护送到学校,一直到安装落成,了却了他回报家乡、感恩母校的心愿。2022年,他应中宣部之邀,精心设计并篆刻的“伟大建党精神”,无偿地捐赠给中国共产党党史展览馆永久陈列,前不久他收到该馆为他颁发的《收藏证书》。少年时的艰苦经历,让韩焕峰生出这样的人生感悟:只有奉献,才是给社会、给别人,也是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为了让古老的篆刻艺术在当代得到传承,38年前,他创建河北首家印学组织--沧海印社.并创办社刊《沧海印》,目前已出刊120期,与国内外数百家友好社团进行学术交流。为了激励大家创作,他自己拿钱设奖,为在中国书协、西泠印社入展和获奖作者颁发奖金。在自学篆刻的路上,他自己艰辛备尝。有了能力后他培养、推荐、介绍有艺术成就的篆刻作者加入西泠印社,就连大名鼎鼎的篆刻家冯宝麟也是他作介绍人加入的西泠印社,他的学生李泽成、孙长铭亦是如此。印坛名流庞涌湃赞他:“作为河北篆刻界的领军人物,韩焕峰组织家、活动家的气魄与能力,是他人无可代替的。其公而忘私的牺牲精神、对师辈的尊崇之心、对同道的坦诚之意、对后学的提携关爱之情,都令人肃然起敬。”
传世好印是印人一生情怀所系
韩焕峰在新加坡讲学时曾引起轰动。3个小时的讲座,围绕中国篆刻史,他侃侃而谈:“篆刻源于先古,始于商周,盛于秦汉,善于宋元,臻于明清,演于当今。”他说,现在印人肩负的使命,就是师承先贤演于当今。治印容易,好印难得。传世好印往往凝聚着印人一生的学养、造诣与功力,也是印人情感所寄、情怀所系。韩焕峰青年学印旋而成名;中年时就已造诣非凡,享誉中外;76岁功力深厚,老而弥坚。这一切都得益于他一生情系于此,一辈子都在学习、思考、践行。古代近代的大篆刻家,大多都是著名的书法家。邓石如、赵三谦、吴让之、吴昌硕、齐白石均是如此。韩焕峰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篆刻之外,用心最多的,就是临写大篆、小篆,甲骨文等。他日日治印,也日日临池,其书法既有粗犷苍茫的气象,又蕴含浑厚典雅的美感。多年来,他书印同参,刀笔相生,互为补益,又汲取恩师大康先生之遗韵,渐而形成了独具个性的印风书风,简静中不失豪迈,典雅间蕴藉天真古拙的风情,一如他的性情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小小一方印章,既映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芒,又体现出时代新风。怎样通过篆刻,达到两者的融合?从“瓦斋”青年到古稀“瓦翁”,韩焕峰眼里所见、心中所想、心志所专、情怀所系,唯有篆刻。唯有此,才能得心应手,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篆刻作品。老伴儿曾评价他:“老韩这一辈子就俩字:篆刻!”是的,两个字儿弄明白了,这一生就没白活。